《上海市級專志?東華大學志》出版 為東華大學70周年校慶獻上一份厚禮
日前,《上海市級專志?東華大學志》(以下簡稱“校志”)經13年編纂正式出版,為東華大學70周年華誕獻上一份厚禮。70年來,學校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披荊斬棘、砥礪奮進,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中國紡織教育大文章。而這些,都凝結于本部校志。
校志以時為序,以事系人,共17篇86章、160余萬字。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橫排門類、縱述史實。前設圖片、序、凡例、目錄、總述、大事記,末附專記、附錄、索引、編后記。其中,總述簡要記述學校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大事記縱記學校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項。志書按門類劃分,依次細述了學校組織機構,教職工,學生,本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德育、體育與校園文化,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交流與合作,公共服務,基建、資產與財務,后勤與治安,學院(部),并入單位和歷史校區,人物等各方面的發展事項和相關數據。圖片集中于志首,共128張,收輯了歷史沿革與發展、教學與科研、交流與合作、校園文化等多方面內容。
存真求實 特色鮮明
校志系統梳理了學校豐富的歷史史料,清晰展現了學校的發展脈絡、辦學特色和東華人物的卓越風采,濃縮了中國近現代紡織教育史,集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為一體,是一部集大成的學校“案頭書”,更是面向未來的重大文化成果。
濃縮了中國近現代紡織教育史。紡織事關國計民生。早在20世紀初,上海即是我國紡織工業的一個重要基地。東華大學成立于1951年,建校時名為華東紡織工學院,創建前后共并入13所紡織院校、系科。學校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著名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并入學校如南通學院紡織科、私立中國紡織工學院等,其背后都折射出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近代民族工業坎坷沉浮的發展史。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學校應國家解決人民穿衣難問題而建立,享有“紡織業工程師搖籃”“紡織部的掌上明珠”之譽,為中國人民的豐衣足食和國家紡織工業的振興與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志書全面記述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方面與中國紡織工業共生發展的歷史,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逐步成為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的曲折奮斗歷程,成為近現代中國紡織教育史、紡織史的生動縮影。
體現鮮明的學校辦學特色。校志遵循志書基本體例和規范,篇目設置力求科學,做到分類合理、事以類從、層次分明、排列有序。同時,為避免“千志一面”,學校在深刻認識和把握校情基礎上,在篇目設置、內容選材和文字表述上,注意突出紡織學科特色和產學研結合辦學特色。校志以時為序,系統梳理了學校各領域各方面的主要發展脈絡和基本史實,如實還原了學校在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大背景下,不斷凝練、凸顯自身辦學特色的過程、舉措和成效。特別是重點記述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辦學特色,加強內涵建設,在教育教學、科研與成果轉化、師資隊伍、對外交流、紡織服裝文化傳播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以開放促創新,以貢獻謀地位,推動了學校跨越式發展。另外,學院志部分單列特色節,避免“志中志”的同時,反映各學院自身特色。
實事求是的學校“案頭書”。真實性是志書的價值所在。在校志編纂過程中,學校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強調“存真求實”,全面、系統、客觀地記述學校辦學歷史與現狀,包括其中的辦學經驗和教訓,重點記述改革開放后發展狀況,為學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進內涵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現實依據。學校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力求以全面翔實的資料來反映學校的基本面貌和發展過程,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歷經多年編纂,校志已成為學校領導和各部門決策參考、查證信息的必備“案頭書”,可為大學治理提供基礎性支持參考。
面向未來的歷史文化成果。學校將校志編纂列為重要歷史文化工程,強化質量第一的原則,堅持高標準,做到觀點正確、資料翔實、體例嚴謹、特色鮮明、行文樸實、圖文并茂、用語規范。以精編精校為基礎力爭出佳志、出精志。編纂中進度服從質量要求。在具體記述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弘揚先進,以事系人,努力營建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校志積淀了學校深厚的辦學歷史與傳統,作為面向未來的歷史文化工程階段性成果,校志具有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文化育人功能,勢將成為學校立德樹人、傳承東華精神、弘揚紡織文化的第一手教材和最厚實名片。
上下求索 眾手成志
2008年初,根據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啟動上海市高等教育系統專志編修工作的通知》要求,學校正式開展校志編纂工作,成立編纂委員會、編纂工作組和編寫組。校志編纂工作具體由檔案館牽頭承辦。6月,學校全面啟動該項工作,并確立“黨委領導,行政主持,專家參與,眾手成志”的編撰原則,存真求實,質量第一,以人為本。此后,校志編纂歷經收集資料、撰寫初稿、編輯修改、部門驗收、分纂統稿、征求意見及總纂統稿等階段。
2010年,根據上海市地方志工作會議對全市第二輪新編地方志書編纂工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東華大學志》作為《上海市志(1978-2010)》專志系列之一,下限延至2010年。結合學校校志編纂工作實際,經校志編纂委員會審議決定,校志編纂工作調整為兩階段進行:2011年60周年校慶編纂完成《東華大學志稿(1951-2006)》;2021年70周年校慶前夕編纂出版《東華大學志(1951-2011)》。
校志汲取了20世紀90年代的修志工作成果,是所有參編人員努力與心血的結晶。為保證編纂質量,學校修志自上而下全面發動,將校志編纂列入學校年度工作要點,列為學校重要歷史文化工程,多次專題研討、定期例會與修志培訓,400余名參編人員秉承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積極獻計獻策,歷經數輪修改和多方征求意見。2021年5月11日通過驗收,驗收小組一致認為:本志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述1951-2011年東華大學的歷史進程,觀點正確,體例嚴謹,篇目合理,資料翔實,記述準確,行文較為規范,達到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地方志書質量規定》要求。
校志內容時間跨度長達60年,溯源近百年,覆蓋學校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在其編纂的13年間,機構多有調整,人員幾經更迭,但修志工作始終延續如一。參編人員遍閱史料,積案盈箱;校計毫厘,微改難計,終是守得云開。歲月是首歌,用心和其樂。值此成書之際,謹以校志編寫組名義,對所有關心、支持和付出的人員致以最誠摯謝意。
即日起校志將陸續發放,請所有參編學院和部門至檔案館領取。領取地點:
延安路校區:第三教學大樓13樓,電話:62373661;
松江校區:行政樓430,電話:6779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