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報》刊發評論文章
《握指成拳,時與勢就在東華——寫在“十四五”開局之際》
日前,學校召開十一屆教代會十九屆工代會二次會議,聽取、討論和表決通過了《東華大學“十四五”規劃綱要(審議稿)》。歷史交匯形成新的起點,偉大事業呼喚再起新征程。
盤梳過去五年,我們振臂擼袖,滿懷自己的篤定情愫,用實干苦干留下一串串積功興業的足跡,然而若以“比學趕超”為標尺,當下的我們仍處于序章中。“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奔騰而至,畫好落實“十四五”規劃工筆畫,不僅應因時因勢審題,更應順時順勢應變。新的關頭,我們應把握好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和規律,抓住“以學科建設為統領”這一主線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以國家正在推動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為契機,提高目標向高處攀,錨定目標與強者爭,揚長避短同先進比,盯住“堵點”“痛點”“弱點”發力,敢于打破常規,完善治理結構,激活人才價值,破解改革“深水區”的矛盾,進一步打造特色鮮明、服務產業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學科群,同時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東華的發展,不只需要“好不好”的判斷、“能不能”的探尋,更需要“好好干”的行動。“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這是東華人應有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屬性:自然人和社會人。作為一個負重任的人,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相益其群”。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我們都是東華人,東華是我們休戚相關的共同體。我們每個人成長與學校的發展總有些同頻共振的命運關聯。“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都不能放棄對肌體健康所負有的責任。”我們不僅要做一個“諫言者”,更要做一名建設者,不沉溺于“小自我”、醉心于“小歡喜”,讓個人“小我”與東華“大我”相融與共、同向同行。如果我們每個人心懷“我是東華人”的自豪感、秉持“東華有我”的責任感,不置身事外,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讓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我們就能創造更多輝煌的“東華故事”。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面向新發展格局和教育現代化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既要有“穩”的定力,更要有“進”的決心,以超常的思路、超凡的決策、超強的干勁推進“奮進東華”建設。河入峽谷,風過隘口,正是緊要之時。大有可為的時代,呼喚我們秉持“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專一行”的精益求精,迎著困難上,在細處著手、在實處發力,助力東華走好未來五年的“關鍵一程”、實現“關鍵一躍”。
萬里鞍馬猶未歇,今天戰鼓又催征。新的發展方位,新的奮斗目標,挑戰雖艱,希望尤盛,當我們所有人握指成拳,時與勢就在東華!
(文章刊載于《東華大學報》第4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