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屬,“遺”見傾心
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呈上“時尚黔風”新答卷
“學霸”學員設計的創新民族服裝讓人手動點贊;非遺研究如何在國際化的魔都生根開花,學者支招;傳統刺繡創意與時尚設計聯袂帶來精彩作品秀演……近日,為期四天的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班結業系列活動落下帷幕。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項兆倫,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上海市長寧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波英,貴州省文旅廳非遺處一級調研員王娟,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胡恩同出席活動。出席系列活動的校內領導有黨委書記劉承功,校長俞建勇,黨委副書記劉淑慧、崔運花、王云駿,副校長邱高、陳革。
學霸作品刮起時尚“黔”風
“精英回歸,精準幫扶”是本期研修班的特點,12往期優秀學員和8名來自上海對口幫扶的貴州遵義學員,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研學,交上了一份種類、數量、質量均創新高的美好答卷。在11月19日開幕的時尚黔風·第八期非遺研培成果靜態展上,20位學員的百余件創新設計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包括貴州傳統民族服飾、學員在研修班學習期間以及在貴州設計制作的刺繡產品、非遺文創品等。來自貴州的苗、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刺繡非遺傳承人學員通過高校研培平臺,盡“展”身手。通過研修學員們不僅掌握了從選擇面料開始的服裝制作全過程所需技能,更有不少“學霸”學員的設計靈感一發不可收,制作了好幾套能投入市場的創新民族服裝。
(研修班學習現場)
鑲上銅片,再配以流蘇,原本兩片式有些“老土”的民族服裝,頓時靈動了許多。服裝設計制作者韋厚珍是老師眼中“愛動腦筋”的“學霸”,曾參加過第五期研培的她在“回歸”研修中如饑似渴地學習。除了傳統民族服裝外,她還做出了 4套抱枕,面料、工藝手法各不相同。“從初稿設計到做出成衣,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東華老師們耐心地教我,啟發我創新改良。” 韋厚珍談起研修獲得感、幸福感滿滿。一件件靜態作品,讓觀者從中感受到植根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工藝通過創新設計獲得新生,走向國際的生動脈搏。
當非遺遇上國際化
新時代,非遺保護如何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11月22日上午,“本來·外來·未來:國際化視野中的上海非遺研究”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學術論壇舉行。論壇分為致敬研培——《上海絨繡研究》首發式、總論壇和分論壇三個板塊,匯聚了校內外專家、學者、業界精英與傳承人同臺論“道”。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文旅部非遺項目原評審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原副會長陳勤建認為,在上海中西交融的文化遺產數量眾多,鮮艷奪目,上海的非遺形塑也造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個性。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海派剪紙傳承人李守白談到,堅守傳統文化自信,兼具傳承和創新發展,這是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敢于“破壞”自己,通過再設計、再創造,才能拿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論壇現場)
“國際化”是上海的地緣文化特色之一,也是我校設計學的學科特色之一。上海絨繡頗能體現地緣文化的國際化特色,它從西方舶來卻在上海開枝散葉生根開花,最終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上海絨秀研究》首發式上,青年學子為非遺傳承人獻花,致敬非遺。
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研培高校”作用,在“研”與“培”上下功夫,將非遺研培與學術研究、學生培養緊密結合,為非遺傳承發現和培養更高層次的新生力量,促使設計學科在融入國際、聚焦時尚的同時,更深植于中華優秀文化。東華大學非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表示,舉辦論壇的宗旨之一就是為滬上學者、學子提供學術交流、試水的機會,鼓勵研究生不僅聽大咖說,更要有獨立研究、主動交流的勇氣和底氣。
“秀”一段傳承發展的佳話
“民族與時尚,傳統與創新,矛盾與融合,看似不搭又緊密相連。我希望能成為它們之間解密的橋梁,做苗族刺繡文化的傳播者、創新者。”來自貴州的少數民族繡娘、學員熊寬燕激動地說。由傳承人學員和10位東華服裝設計專業研究生結對設計的40套時裝,在22日下午的非遺研培成果動態秀上輪番登場。學生、設計師與非遺學員同臺共秀,一場“魔都+黔風”的服飾盛宴訴說著傳承與發展的時代佳話。
(動態秀演現場)
苗族紋樣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蘊含著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審美情趣。T臺上,由藝術設計專業研二學生徐君怡和非遺傳承人黃賢梅、田孟勤、馮時素聯合設計制作的《苗意》系列服裝奪人眼球。《苗意》以苗族挑花背扇紋樣、銀飾紋樣為靈感來源,傳承人和研究生共同設計苗族銀飾紋樣,將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相糅合,探索更多呈現可能。通過激光表面處理技術,把八角紋、蝴蝶媽媽等有苗族代表性紋樣呈現在面料上,加以十字繡、打籽繡等裝飾,讓圖案富有層次感。在激光標記的基礎上,以鎖繡等完成銀飾紋樣刺繡,再輔以銀飾點綴,使服裝保留了銀飾的靈動感。
(《苗意》系列服裝設計圖)
以明亮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的《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打破了人們對苗族以藍、黑、白為主,較為深沉的傳統印象。作品設計靈感來自黔東南苗族“蝴蝶媽媽”的傳說,由研二學生趙一格與傳承人石柳莎、李芳、靳會合作完成。在工藝上,將蝴蝶媽媽、花、鳥等苗族紋樣用鎖繡、平繡、纏繡等繡在印花面料上,提升了服裝的立體感。
(《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設計圖)
(《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秀)
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定點研培高校,我校聚焦貴州、云南,四年多來已舉辦8期《傳統刺繡創意設計》非遺研培班,參加研修的刺繡傳承人191名,培訓非遺管理干部及師資78人,舉辦研培作品動態展演、靜態展示25次,參展作品1200余件套。學校非遺研培成果多次亮相國際時尚舞臺,走入進博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優秀成果展等,彰顯文化自信。通過非遺研培厚植設計學科發展內涵,助力教育扶貧,體現了研培高校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