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黨建共建譜新篇 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上海支部生活》刊發我校基層黨支部書記文章
2020年第10期(總第1382期)《上海支部生活》“書記手冊”欄目刊發了我校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第二黨支部書記、副教授胡杰明撰寫的文章《校地黨建共建譜新篇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該文同時得到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全文轉載。內容如下:
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根據上級“結對百鎮千村、助推鄉村振興”行動要求,本支部與浦東新區航頭鎮下沙社區沈莊村黨總支于2019年建立“黨建引領發展,文化振興鄉村”結對幫扶項目。通過黨建結對共建,進行大量文化挖掘梳理工作,將沈莊、鶴沙一帶所代表的優秀文化資源大力弘揚,大大提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展示力”。
創設“學科智庫+鄉村基地”
項目將支部所在的三個系部(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的設計、藝術的學科智力資源加以整合與應用,通過黨建聯建、文化結對模式,依托地區實踐平臺,發揮創新智慧和時尚文化的“溢出效應”,有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振興。通過創設“學科智庫+鄉村基地”幫扶模式以及匯聚“設計+”力量,建設了一系列發揮思想文化優勢和專業特色的黨建聯建項目,努力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以城帶鄉、村校攜手推進鄉村振興的基層黨建新路,為鄉村文化的弘揚與展示傳播貢獻了東華智慧和力量。
開展移動黨課學習模式
支部依托在鄉村振興、文化建設項目中優秀的文化資源,開展豐富生動而高質量的移動黨課學習模式。在方孝孺紀念館,對明代大儒方孝孺的璀璨生平、家國情懷、忠節精神、求知精神,因為前期歷史挖掘過程的參與而更具“理解力”;對沈莊村村史館,因為前期大量的村民采訪和“鹽鐵塘文化走廊設計”,對這一地域所涵蓋的“鹽文化”“鶴文化”及“家文化”“紅色文化”等千年集鎮文化資源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甚至江南文化的基因內核有了更多更深入的學習了解。
形成多領域合作模式
在本支部黨員策劃的第二屆“我為鄉村種風景”——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大賽項目中,不僅把校地合作的模式與“掛職鍛煉”的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形成了多領域的合作模式,并與共青團金山區委員會共同組織“時尚走進鄉村共筑振興之夢”的學院教師“走進金山”活動,參與的黨員師生不僅了解了上海新農村發展成就與面貌,更對“江南靠海”、“康王建城”等傳說與金山的歷史淵源有了新的了解和認知,而這些正是目前上海市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上海的歷史)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前期“沈莊村實踐基地”基礎上,支部又共建了“浦東藝術創作創新基地”等新的平臺,未來將把“大治河文化(博物館)”、“浦東抗日游擊隊”話劇、“浦東土布·布可再生”服飾秀與文創產品開發等項目中開展更多的文化幫扶內容。
這一系列將黨建工作與學科特點結合緊密的“文化展示力”支部工作法,使得以藝術設計黨員教師構成的支部能在黨建工作中做到內容充實,黨建工作得到高質量發展。黨支部將進一步發揮黨員主體作用,堅定“設計為人民服務”信念,增強投身上海鄉村振興、海派文化弘揚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用“文化展示力”的理念,開展黨建工作實踐,提高支部工作的輻射力、內驅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