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報》刊登評論文章
《是高校擔當,亦是人間大愛——寫在國家第七個扶貧日之際》
從上海美麗佘山到云南磅礴烏蒙,一條跨越2000多公里的“定點扶貧路”,東華大學已經(jīng)走過9年。時間無言,歷史有痕。回眸處,我們欣然發(fā)現(xiàn),東華人用大愛書寫了無數(shù)暖心故事,用擔當助力鹽津人民邁向幸福生活!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作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代名詞,始終是我們這個飽經(jīng)風雨滄桑的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夢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如磐石的信念。新時代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xiàn)人民富裕的歷史工程。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2012年,黨中央和國務(wù)院賦予東華大學定向扶貧鹽津這一政治任務(wù),從此,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牽手云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戮力同心書寫脫貧攻堅戰(zhàn)的時代畫卷。
古人有“邑有流亡愧俸錢”的感慨,東華人更具“邑有貧窮愧俸錢”的自覺。自接受對口支援任務(wù)之后,東華大學自覺擔當時代重任,以“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擔當精神,將助力鹽津脫貧作為一道必答題和加試題。秉持“鹽津所需、東華所能”原則,學校黨委念茲在茲,掌舵定向,各級干部和師生實地調(diào)研鹽津,推動精準扶貧落實落細。六批次掛職副縣長、駐村第一書記將殷殷大愛楔入鹽津大地,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來當?shù)厝罕姷摹靶腋V笖?shù)”。
四千里路云和月承載責任與擔當,九年時光寒暑見證光榮與夢想。從堅守“教育”初心,助力地方人才隊伍建設(sh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到因地制宜,研發(fā)生態(tài)治污技術(shù)助力地方構(gòu)建生態(tài)文明新農(nóng)村;從開展黨建引領(lǐng),“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到打好“消費”扶貧組合拳,促進地方提升“造血能力”,東華大學積極發(fā)揮人才智力和科技優(yōu)勢,以大愛擔當社會責任,在彩云之南的錦繡大地繪就了一幅教育扶貧的“東華圖景”。所做平凡事,皆成巨麗珍。5月,鹽津成功打卡既定目標,正式脫貧出列,東華與鹽津奮力畫出了脫貧攻堅的美麗同心圓。
累土不輟,來路成果豐碩;丘山崇成,前路再劃起點。脫貧摘帽只是階段性的目標,更重大的使命,是助力鹽津全面振興,確保“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新階段、新使命,需要我們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建立起“再拉一拉送一程”的機制,一如既往地傾注我們的無垠大愛,與鹽津一道攜手共繪舒展美麗的“山水畫卷”。
脫貧摘帽只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相信鹽津的明天更美好!
本文刊登于《東華大學報》4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