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2020 | 黃曉昭:與學生一起發現美、感悟美、傳遞美
他是手執粉筆的攝影師,也是背著相機的“教書匠”;
他站在講臺三十多年,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他堅守“T臺”近二十年,30多萬張大片是一部時尚的發展史……
他就是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副教授、國家一級攝影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上海攝影家協會會員——黃曉昭,因為上海話的諧音,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棗子老師”。
棗子性溫味甘,棗樹純樸不爭、奮發頑強,那這位“普通”的“棗子老師”到底有著怎樣“不平凡”的故事呢?一頂略顯舊的棒球帽、寬松襯衫、工裝褲和登山鞋,始終掛在臉上的笑容讓他看上去比實際的年歲減去些許,也許是因為常年與校園充滿朝氣的學生相處。今年的教師節前,記者帶著疑問在學校教學攝影棚里見到了不久前剛剛從西藏大學支教回來的“棗子老師”。
對于美的追求讓愛好變為職業
1960年,黃曉昭出生在上海灘的一個書香家庭,他的外公是中學校長,父母都是人民教師,而他的祖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豫園附近還經營著一家照相館,遺憾的是淞滬會戰時被侵華日軍的飛機炸毀了。
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黃曉昭自幼就對攝影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攝影這條“癡途”越走越遠。深得祖父真傳的黃爸爸對“小棗子”更是嚴厲有加,手把手地心傳口授教他。使得他從小就在攝影用光、構圖造型、暗房制作等方面接受了嚴格而系統的訓練,這為他后來從事攝影這門藝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青年時代的黃曉昭,右一)
1979年,19歲的黃曉昭考入了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黃老師苦笑著說,“家里不支持我學文科,一定要我學理科,以后幫著國家建設‘四個現代化’,就報考了當時熱門的自動化專業。”1983年一畢業,他就被分配到上海紡專的自動化系作了一名大學老師。
但攝影情結一直縈繞在黃曉昭的心間,1985年,他攢了好幾個月的工資,164塊錢買了屬于他自己的第一臺相機——“華夏851”。他一直堅持利用業余時間參加攝影課程、專研攝影技術,慢慢地在當時的攝影圈子里也小有了名氣。也許是注定,1995年,學校成立了形象設計專業,因為缺少攝影教師,學校就決定把黃曉昭調到系里正式教授攝影課程。就這樣一轉眼就是25年,愛好變成了他一輩子的職業。
坐在電腦前翻閱、整理照片的黃曉昭和記者聊到,“我認為存放到電腦或是硬盤里的照片就失去了其價值,真正的影像并非存在電腦里就完成了,它是需要最終被呈現出來的,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這是美的再傳遞,也是一個攝影師的責任”。
(2019年獲第25屆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第18屆環東華時尚周“特別貢獻獎”)
18年的環東華時尚周,黃老師拍了18年,還有學校多年來“無數場”的服裝時尚走秀、靜態展演、影視表演、非遺活動等都被黃老師的相機記錄了下來。如今光與影的對比間,仿佛穿越時光,讓人尋見近二十年中國時尚的變遷。統計下來,連續近二十年為學校拍攝的相關設計作品素材有30多萬張,這為“時尚智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是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
對于攝影藝術的愛和追求慢慢累積,黃老師多次獲各類攝影比賽大獎。他的作品《宏村印像》獲2004年“富士杯”中國風光攝影大賽優秀獎;2015年,作品《快樂的小羊倌》入選國際自然保護周主題攝影展; 2019年《印象宏村》《晨曦》入選美國第二屆亞洲文化節攝影展等。
和學生一起發現鏡頭中的美
黃曉昭每年的教學工作量近500課時,同時要承擔學院宣傳、學生攝影社團指導等工作。
“棗子老師”的攝影課涉及學院所有專業,而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他不斷探索攝影教學培養方式的改進。
根據攝影課程的實踐特點,他開發了一整套生動、系統而且實用的課程,堅持一節理論課、一節實踐課的課程建設規律。通過理論和實拍相結合,既有實地拍攝指導、技巧和思想交流,又有優秀作品欣賞和同學作業點評,使枯燥的攝影理論變得有趣,讓教學案例變得更加鮮活。
(黃曉昭在課堂上)
黃老師連續20多年組織學生參加各大學生攝影比賽,在不久前結束的2020 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上海賽區) 暨“存志杯”上海市第二十四屆學生攝影大賽上,他指導的學生獲得了大學組一金二銀的好成績。同時,他利用“棗子老師”微信公眾平臺,及時將學生作品在線上進行展示,學生的作品就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點評,有利于課后的總結和交流。2017年,他獲得東華大學“教學改革探索獎”。
(“棗子老師”微信公眾平臺)
為了不斷更新和提升攝影實踐環境,他打造了包括室內外、人像、靜物等多元的攝影教學運用場景。特別的是,學校教學攝影棚的建設黃曉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熱情,從建設、保養、維修,甚至打掃、整理,很多工作他都默默地擔了下來。“‘棗子老師’是一位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好老師,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在攝影教學事業上,付出不求回報,亦師亦友,非常難能可貴,是我們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服裝學院田玉晶老師告訴記者。
黃曉昭先后四次被評為東華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好評如潮、教齡30多年……”這些都是“棗子老師”的標簽,隨和、親切也是學生對“棗子老師”最多的評價,同時幽默的個人魅力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除了學業,黃曉昭對學生的就業、生活也很關心,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就業信息、就業機會,學生可以也喜歡和他聊生活、聊工作、談理想、談人生,他總是慷慨、熱心地分享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現在雖然已經離開學校快二十年,但黃老師的教學內容對我的職業生涯影響很大,非常感謝他帶我走近攝影藝術,帶我入行!”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03屆畢業生、滬上知名廣告攝影師、導演盧滄海感慨道。
生活中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007年8月27日,黃曉昭一行幾位老師帶著視覺傳達系05級學生,來到了海拔3600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考察采風,并探訪了當地的白玉希望小學。這所學校里有200名學生,其中孤兒就有41名。東華大學一行出發前就向學校師生募集到近一萬元善款,給學校的孩子們添置了一些學習、體育和生活用品。
這次活動中,熱心腸的黃曉昭認養了一名藏族孤兒——小阿西,小姑娘沒有親人,“阿西”這個名字也是學校老師給她起的。從2007年小姑娘五年級開始到2017她西南醫科大學涼山衛校大專畢業,“棗子老師”資助了阿西10年,幫助她完成了學業。這期間如果剛好采風實習地離阿西的學校近,黃曉昭都會去看看小姑娘,還以家長的身份參加了一場阿西的開學典禮。
(阿西和她的“上海阿爸”)
樸實忠厚的小阿西也沒有辜負“上海阿爸”的期望,學習刻苦認真、吃苦耐勞,時常會寫信、打電話給“阿爸”匯報近期的學習、生活狀況。阿西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那天,第一時間拍照發給了“阿爸”,黃曉昭回復了一句話,“阿西!人生才剛剛開始,愿你不斷努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扎西德勒!”
“阿西畢業后在一家當地的藥房找到一份工作,因為工作踏實、努力,如今已成為那家藥店的店長,今年父親節,她還給我寄來一件棉衣呢!”說到這黃老師的眼角疊起了幾層褶子。
從2011年開始至今,黃曉昭就堅持在上海市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擔任特殊兒童的藝術治療攝影課程的教學,還被評為長寧區LIST校外特殊課程愛心教師;曾2次赴非洲肯尼亞莫伊大學孔子學院工作;先后3次承擔了東華大學援藏教學任務,赴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援建攝影實驗室及講授攝影課程。
(特殊課程匯報現場)
文字將盡,故事不停。“棗子老師”不斷用相機發現美、記錄美,還在一直用愛心創造美,并將這份美麗傳遞給他的家人、同事,還有遍天下的桃李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