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等]多民族元素服飾作品聯合亮相環東華時尚周
30套元宮廷服的藝術再現、極富現代感的蒙古“哈娜”元素長袍、融合現代時尚理念的藏飾設計、傳遞自然芳音的貴州服飾……15日,西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藝術學院、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師生在上海共同展演了如何用現代設計手法再演繹多民族服飾。
本屆民族服飾作品聯演為“2019時尚上海第25屆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時尚論壇暨第18屆國際東華時尚周”子活動。
本屆服飾作品秀各學校分主題展演,盡顯民族特色。其中,西藏大學展出的西藏傳統服飾、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19屆畢業生設計作品,將時尚理念融于藏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云南藝術學院的“花 音”系列作品,采用花卉的形態,以大理白族扎染作為工藝手法進行設計創新,其暈染斑駁如同花卉,傳遞出自然芳音。內蒙古師范大學的60套“現代蒙古族服飾系列”傳遞了年輕設計師們對民族文化、現代創意與實用哲學的表達。內蒙古藝術學院帶來的56套作品具有內蒙古地區鮮明的民族與地域特色,其中既有本屆畢業生的優秀設計,也有選自學校重大重點創作展演“元代宮廷服飾藝術再現”項目的教師作品,展現了該校師生在致力于民族服飾藝術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所做的努力與探索。
貴州民族大學動態秀演了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原生態服飾。其中,《黔·行》作品以對民族元素的深刻理解和創新精神贏得了現場好評——服裝制作工藝用的是破線繡、纏筋繡、打籽繡等苗族傳統技法,但在設計上則結合了2019年流行職業女裝進行的二次原創設計,以大廓形為主增加服裝體量感,主打風格是優雅知性的輕奢風格。作者2019屆畢業生設計師張萍萍在立足本土苗族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接收一些新的時尚風向和藝術觀念,“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地人看到貴州的紋樣不僅僅是魚蟲鳥,更多的是紋樣圖騰故事和承載的千年祝福;看到的貴州顏色不僅僅是花紅柳綠,更多的是來自獨特的人文風情和民族非物質文化。”
這是環東華時尚周舉辦至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集中舉辦民族服飾展演和論壇研討活動。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活動在繼續凸顯高校特色教育資源優勢的同時,強調高校之間互學互鑒服務國家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注重挖掘民族服飾的歷史文化價值,傳遞祖國一家親的大團結情懷。
“當流行時尚與民族服飾相碰撞,所迸發的不僅是潮流,而是古老又持久的藝術感,時時刻刻都散發著民族文化的魅力?!痹诜椔撗莠F場,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設計藝術學院教師張瑞霞認為。
今年參加活動的新疆大學,也是東華大學的長期合作伙伴。從2011年的對口援疆組組建,到2018年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畢業生來滬參演時裝周,再到“東華大學-新疆大學共上一堂課‘智慧課堂’項目”建設完成并正式啟用,東華大學同新疆大學不斷進行著科研和人才往來,為新疆大學“雙一流”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華大學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高校之一,自2016年至今已舉辦5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貴州傳統刺繡創意設計”培訓班,來自貴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學員,與本校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本碩學生及國際著名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合作創新作品登上英國曼徹斯特、巴西里約熱內盧、斐濟蘇瓦、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等國際舞臺。
同日舉行的“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論壇上,主辦方東華大學同新疆大學、云南藝術學院等各民族大學學者深入探討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創新。
論壇上宣布成立“中國民族服飾高校聯盟籌備委員會”,討論通過《中國民族服飾高校聯盟》籌備委員會框架協議,并計劃在2020年正式組建聯盟委員會。聯盟將以“弘揚合作精神,促進化交流”為宗旨,通過搭建平臺聯合開展項目,加強民族服飾教育交流互鑒,促進民族服飾文化及相關產業技術進步,為民族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貢獻智慧。
(來源:中新網上海 2019年4月15日 記者: 段然)
(中新社、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民晚報等媒體同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