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融媒等]東華大學將“行走的課堂”注入實踐育人體系
[光明融媒]東華大學將“行走的課堂”注入實踐育人體系
把專業課堂外延到紡織專業培訓等援疆實踐中,將思政課堂搬到邊疆大地上……今年暑期,東華大學組織各學院271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3000余名師生走出校園,奔赴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行走的課堂”注入實踐育人體系。
打造“個性化”+“多樣化”課程菜單,讓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按需“選課”。為了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課上真正學到知識,東華大學將學習空間由教室拓展至校外,將學習內容由書本延伸到社會,把學習時間從一個階段延伸至實踐教學全過程。
東華大學結合紡織服飾特色,開展了“錦繡絲路”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傳統紡織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聚焦紡織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絲綢、蜀錦、漢服、云錦等紡織服飾文化符號挖掘優秀傳統紡織服飾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
東華大學團委社會實踐負責老師董曉光告訴記者,作為學校人才培養必修環節,“社會實踐”目前涵蓋三個大類22種選擇,為“行走的課堂”提供了相對豐富的“課程體系”,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用“專業化”提高“行走的課堂”的深度,提升社會實踐的精準度。2013年至今,小腳丫筑夢實踐團已連續六年奔赴安徽、湖北、四川、內蒙古等全國7個省份針對黃梅戲曲文化、八極拳武術文化、羌秀文化等展開調研實踐活動,訪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余人,采訪居民1000余人,形成調研報告、創新項目、課題論文等成果30余萬字,并協同高校、政府、文化名人,共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工程。
“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要傳承和發揚,我們希望發揮學生的專業所長為文化傳承做些事,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為它披上時尚外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優秀傳統文化。”人文學院團委書記、小腳丫實踐團指導老師李華清告訴記者。
通過“行走的課堂”,東華學子還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國家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東華機械學院設計專業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為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的當地農產品做形象設計和品牌推廣,計算機學院學生會為當地農村打開了“互聯網+農產品推廣”的新模式,化工生物學院與鹽津縣合作成立暑期社會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團隊還成立臨時黨支部,研究生黨支部黨員認真備課,開展了“十九大”精神宣講進社區、進校園的社會實踐。
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碰撞出知行合一的火花。“行走課堂的最終目的還是回歸到育人,實踐育人就應該邁開腿、開動腦,對接社會需求解決問題。”東華大學校團委書記沈潔告訴記者。
“援疆團”庫車小分隊在新疆紡織企業工廠一線調研
團委社會實踐部赴吉林省白山市實踐團,村支部書記在介紹“天麻”種植技術
外語學院赴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實踐團在為孩子們上課
(來源:光明融媒 2018年8月 6日 記者:曹繼軍 魏娜)
(光明融媒、上海教育等媒體同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