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進博會 | 東華設計,讓86萬平米“四葉草”標識系統再升級
位于上海虹橋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為“進博會”)的主場館,被稱為“四葉草”的它究竟有多大?總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在這么大的場館里逛進博會,如何讓參觀者在2800多家參展企業中迅速找到想去的展位, 不迷路,不走冤枉路?展館內外的引導標識是關鍵!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陸金生教授設計團隊聯合日本設計團隊等力量,對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原標識導向系統予以優化提升,讓“四葉草”內外的“指南針”再升級,為進博會保駕護航,一起來看看!
“四葉草”里指路非小事
國家會展中心整個展館建筑分為3層,包括13個小展廳以及3個大展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單體和會展綜合體,在里面設計標識系統指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中心建筑內部是圓形環繞設計,本身就容易讓參觀者迷失方向。而場館目前的標識信息,基本是2H或者6.2這樣的數字加英文縮寫的命名,不是世界通行的命名方式。此外,場館與場館之間的標識信息也不統一,虹館、WH、1H的館名讓參觀者不明就里。原有設計標識不管是層次還是具體內容都存在不少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項目最終實施方案(地圖))
(項目最終實施效果)
在系統調研了已有標識系統的不足后,陸金生教授帶領其研究生設計組,邀請日本標識設計協會前會長定村俊滿先生及其設計工作室和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張彥芳等人,成立工作組,用三個月的時間為“四葉草”度身定制了一套升級版的標識導向系統。
新標識系統最大特點:人性化
“這套新標識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性化,所有設計都基于人的認知心理而成”,陸金生教授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優化后的場館標識,采用區域分色處理,達到信息順序統一化、層次化、符號化,并對行人、車輛的行駛路線逐一分析,以確保各個信息節點的規范性、連續性。比如,把原來讓大家最感迷惑的2H、W、E等英文縮寫,全部改成2館、西館、東館這樣直截了當的中文,配套英文則保留全稱,因為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原來H是Hall的縮寫。
(國家會展中心項目設計工作團隊部分師生開展設計交流)
再比如,在會議室前加上幾個人圍繞桌子的圖形,用公共圖形符號這樣的世界語言,讓參觀者一看就懂。優化后的標識系統所有版面都以國展中心的四葉草標志為元素,通過由疏到密向中心排列,寓意海納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和上海人民開門喜迎天下來客的熱情,導向系統還和展館周邊所有視覺設計相互銜接融合,展現了城市整體品質。設計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第一次來到展館的人都能秒懂標識含義,快速便捷找到目的地,并且在觀展過程中實時感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潤。
(設計團隊在國家會展中心進行實地勘察調研)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既保證了標識的醒目性、信息的可讀性和語言的國際性,又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性及地域文化性。”進博展館標識導向系統優化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進博會組委會的認可,以實用性收獲了現場參展商和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
“東華設計”再為國計民生助力
“我們大學科研人員必須要走出實驗室、走出象牙塔,用產學研合作的思維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在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實現科研工作價值最大化”,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張潔教授這樣說到。
作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近年來,我校始終在以紡織為體,以材料、設計為兩翼的學科特色新格局上下功夫,設計學科是學校學科發展的重要“一翼”。此次服務進博會,其實已經不是“東華設計”第一次為國家大事而助力了。從為上海世博會設計“小白菜”志愿者服裝,到為“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打造中國航天員新形象,再到今天為進博會展覽場館優化標識系統,改善參觀者的觀展體驗,我校以設計學科為依托,始終在服務國計民生的道路上進取前行。
東華師生團隊也在這次進博會與企業、國際級大師合作重大項目中受益良多。此次標識系統合作企業上海萬紅廣告展覽有限公司正是學院的實踐育人基地之一。團隊骨干成員、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工程專業2017級碩士生楊國慶說:“通過這次為進博會場館改善標識系統設計工作,我和我的小伙伴不僅鍛煉了設計實踐能力,更接觸到許多行業前沿技術和理念,讓創新思維多了靈感來源”。對此,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千里也表示,這是一次很好的實踐育人機會,團隊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讓大家參與到如此重大的建設項目中來,是對學校、學院設計學科教學改革理念的再次實證,推進實踐育人,用實踐成果反哺教學,“我們有理由期待,東華設計的明天將更加美好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