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全讯网新2-澳门金沙cheng_云鼎百家乐代理_全讯网168268 (中国)·官方网站

  • 測評指標
  • 創建動態
  • 文明聚焦
  • 媒體東華
  • 校園文化
  • 志愿公益
  • 組織機構

學校赴貴州開展非遺“研培”學員回訪活動

為了進一步了解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現狀和實際需求,評估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安排,更好地服務非遺傳承人群,我校于今年7月至9月組織非遺研培回訪工作組成員赴貴州開展“研培”學員回訪活動。回訪工作組足跡遍布貴陽、龍里、凱里、臺江、修文、萬峰林等十余個地區,走進大山、深入村落,回訪了30余名學員,深入了解把握相關非遺項目的特征、歷史演變與文化內涵,傳承人群的傳承需求,學員的學習收獲及后續發展設想等。

學員陳梅(右二)給回訪工作組老師介紹設計新品

7月29日,東華大學回訪工作組來到貴陽,回訪東華大學第四期春季非遺研修班班長、貴州民族特色文化產品品牌“梅子留香”創始人陳梅。學員陳梅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既不是藏在深山里的繡娘,也沒有獲得過任何級別的非遺傳承人稱號,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她憑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投身非遺事業,致力于創新傳統工藝。在陳梅辦公室的照片墻上,記錄著陳梅在非遺文化事業上走過的每一個重要時刻,其中在東華大學研修時的合影最是醒目。陳梅說,這不僅是照片墻更是感恩墻,“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去東華學習一次。東華讓我真正懂得了‘設計’的意義,打開了做民族特色品牌的新思路。”在東華研修的一個月時光,陳梅甚是珍惜和回味。如今陳梅的公司不僅簽約了180余位繡娘,帶動更多深山里的村民就業、致富,還作為貴州省婦聯“錦繡計劃”婦女培訓巾幗志愿者教師,七年來自己手把手培訓的學員約有2000人。她的文創產品不僅在上海練塘古鎮、貴陽機場以及貴陽市區都有分店,還作為貴州非遺文創品牌的典型代表受邀進駐貴州省博物館。回訪結束時,陳梅謙虛地說道,這些小成績不算什么,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在東華老師們的指導下,以后能交出更滿意的答卷。

學員王萬菊(右)介紹合作社運營情況

如果說陳梅是用“時尚”和“創新”讓非遺煥發新活力,那么印苗刺繡技藝傳承人王萬菊則是用“堅守”和“傳統”讓非遺技藝保留“原汁原味”。家住龍里縣哪旁鄉石板灘村高寨的王萬菊,是東華大學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第一期學員,她幾十年來一直懷著“讓印苗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的理念,執著地在當地傳承印苗文化。如今她已是貴州省龍里縣苗之印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帶領苗家婦女做傳統印苗刺繡服飾。樂觀開朗的王萬菊特別開心地告訴我們,她的苗之印服裝還賣到了東南亞,新加坡一張訂單就賣出了80套,泰國也定制了12套,精美絕倫的刺繡工藝讓傳統服飾有底氣地走出國門。由于普通話并不流利,王萬菊在東華參加研修時甚是少言,但她說:“我雖然不太講話,但我用耳朵聽,用筆頭記,在東華聽課時好想法、好創意,我記了滿滿一本子呢。”堅守傳統但也不能一成不變,王萬菊從東華回來之后也開始探索設計創作,將生活中、印苗文化中的元素巧妙融入傳統服飾。在高寨,王萬菊不僅是非遺傳承人,更是“創業致富帶頭人”,她經營的合作社2017年凈利潤80萬,今年截止到7月凈利潤已達60萬。“我有一個小小夢想”,臨別之際王萬菊感慨地說:“五年后請老師們再來,我會建成一個印苗文化中心,有一個印苗文化展覽館,一個印苗文化傳習館,還有休閑娛樂賞景的地方,讓來高寨的客人可以在此歇一歇,全都規劃好了。這可是去東華培訓回來做出的決定喲!”

李群向我校回訪工作組老師講解作品創作思路

回訪的學員中,李群給回訪工作組的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東華大學第二期研修班學員,作為一位優秀的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如今已入駐貴州省非遺博覽館,在館內繼續創作,并提供蠟染體驗項目,供參觀者感受藝術作品的同時參與到制作環節,親身體驗了解非遺技藝。從東華回來后的一年多,李群一直著力于蠟染圖案的創新變革,將傳統的蠟染技藝衍生為符合當下消費者審美需求的家居用品、裝飾品、藝術品。現場,李群向老師們娓娓道來作品創作思路,李群將牛、雞、人等元素相互融合,這樣一幅精美的作品,遠觀如人形,近觀細看才得知,“人形”頭部是牛頭與雞紋圖案相結合。這樣的設計既保留了傳統蠟染圖案的美好寓意,又能夠將圖案符號化裝飾化,精致卻不顯繁雜使審美與功能相結合,將圖形多變的美發揮到極致,及其具有創意性、趣味性和欣賞價值,令觀賞者目不暇接。與此同時,色彩的搭配也極為巧妙,取色不多但知疏密明輕重,黃紅色的點綴著實使作品更為出彩。非遺博覽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回訪工作組老師,李群創作的作品欣賞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和藝術家的喜愛,常常供不應求。

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告訴記者,非遺研培很多學校都在做,但東華在努力走出一條“特色路”。在非遺研培中,學校始終立足學科特色,將學科優勢與傳統工藝優勢、原生態文化的優勢相結合,兩者相互補益、相得益彰。同時,結合學校國際化辦學戰略,讓非遺與東華一起走出國門,讓傳統的貴州刺繡與當代時尚融合走向世界舞臺。背靠上海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學校精心設計研培課程,將經典賞析、跨界切磋、實踐合作、參觀訪問、市場調研等不同課型交錯搭配,以“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為目標開設系列課程培訓,讓學員在學識、眼界、技藝上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柯玲教授還介紹說,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注重發揮優勢學科所長,動態秀與靜態展結合,立體展示研培成果。讓非遺不僅可視可欣賞,而且能夠動起來。通過非遺研培反哺我校學科建設,促進我校非遺研究。據了解,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中心于2018年5月成立,該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非遺的價值和意義,探索非遺研培、非遺進校園、非遺入學科的教育教法,推出非遺教育案例精品,深化非遺研培的成果,為實現民族復興,強化文化自信進行學術探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行動,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政策。我校作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首批57所參與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來,已完成4期《傳統刺繡創意設計》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和研修,培養非遺傳承人群110余人。學校以創意設計為教學特色,定向貴州刺繡開展精準研培,堅持將學生作品以“動態秀”和“靜態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有“帶入感”的展示,迄今已舉辦研培學員的刺繡服飾代表作品靜態展示7次,展出作品近千件。結對創作作品動態展演6次,展演作品110余套。東華非遺研修師生結對的設計作品不僅亮相于北京恭王府,還多次在上海非遺優秀成果展及英國曼切斯特中國文化中心展出,苗繡作品在東華有了更多走出國門的機會,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發布者:徐文靖、柯玲、朱一超、孫慶華 發布時間:2018-09-20
校方微信訂閱號
校方微博
東華大學報
澳门百家乐官网娱乐平台| 盈乐博| 百家乐官网投注综合分析法| 罗甸县| 百家乐官网翻天粤语| 戒掉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手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推锅| 天峨县| 大发888娱乐游戏博彩| 百家乐官网推荐怎么看| 百家乐德州扑克轮盘| 百家乐庄闲赢负表| 大西洋城娱乐| 太阳城百家乐官网手机投注| 百家乐官网真人荷官网| 阳宅风水24向详解| 威尼斯人娱乐城图片| 英皇娱乐| 易发百家乐| 澳门百家乐官网要注意啥| 沙龙百家乐娱乐场开户注册| 专业百家乐软件| 全讯网娱乐353788| 百家乐必赢外挂软件| 百家乐官网太阳城开户| 百家乐官网分析仪博彩正网| 百家乐投注方法多不多| 百家乐策略| 大发888谨慎心态| 百家乐官网最好打法与投注| 百家乐五湖四海娱乐平台| 东方太阳城二手房| 德州扑克保险赔率| 博彩百家乐官网心得| 网上的百家乐官网怎么才能| 网上百家乐游戏下载| 网上百家乐官网哪里| 百家乐官网追号软件| 百家乐1326投注| 百家乐官网投注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