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讓新生足不入校就已“開學”
東華大學“新生第一課”系列微課9月1日上線迎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開學典禮上耳熟能詳的《大學》中的名句,9月15日才入學的東華大學新生,足不入校就在“新生第一課”的微課堂上溫故知新起來。“你讀大學的目的是什么?”“你所遙望的詩和遠方該如何到達?”課程第一講主講人、東華大學“最具人氣MBA教師”劉東勝和天南地北的“小十八”們回憶起了35年前他參加高考的那個夏天。
(學生通過手機在線觀看第一講《大學之道》)
好課已上線,只等你來聽
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新生第一課”“預見”大學之魅系列微課第一講《大學之道》于9月1日正式上線。通過“微課工作室”易班平臺和微信公眾號同時面向全校新生播出。9月3日、5日、7日,第二至四講將陸續上線迎新。
今年的“新生第一課”由4節微課組成。為了更好地幫助新生認識和思考大學的意義以及讀大學之初心,調整好上大學的心態,微課籌備組特別將《大學之道》作為第一講送到每位新東華人眼前,并由東華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劉東勝副教授主講。魏冰,管理學院輔導員、sunshine微課工作室創始人,也是2017年上海市心理微課最佳人氣獎得主。在第二講中,她以心理學概念中羅森塔爾實驗、棉花糖實驗等4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直擊大學生常見的發展性心理困惑,和新生一起打開《大學路上的必備錦囊》,引發同學們對“大學是什么”的思考。
(劉東勝副教授主講第一講《大學之道》)
(魏冰老師在《大學路上的必備錦囊》微課堂上)
管理學院黨政辦主任、隨筆作家吳靖在《書屋》等雜志上發表了《莊子哲學的三重境界》《國民閱讀與文化軟實力》等數十篇隨筆,并著有《給閱讀一點時間——我們時代的閱讀迷思》一書,他通過對比國內外大學經典閱讀現象,反思中國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和文化底蘊兩方面的缺失,向學生揭示《經典閱讀與大學的意義》。《大學里最快樂的事——讓理想發芽》由該學院2014級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劉靜靜主講,有顏值、有思考、有情懷的學姐分享她珍惜困惑、追求不惑的大學經歷,將帶給新生強烈的推背感。4位主講人分別從專業學習理念、大學生心理發展、經典閱讀、大學經歷等四個不同視角出發,圍繞“什么是大學”這一主題,為新生形象描繪出大學最初的模樣。
(吳靖老師主講第三講《經典閱讀與大學的意義》)
(2014級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劉靜靜在微課錄制現場)
十分的準備,只為入腦入心的“預見”
9月1日,第一講《大學之道》播出不久,就有不少新生通過易班平臺留言:“劉老師的微課擲地有聲,讓我更憧憬自己的大學生活了。”“利用午飯后的時間,學習了新生第一課,形式很新穎,內容也很實在,和以往想象中的大學課堂完全不一樣,干貨滿滿噠。”“很喜歡新生第一課,短小精致又讓我浮想聯翩,期待后面三講……”
作為sunshine微課工作室的創始人,魏冰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潤物無聲地進行正向引導。一次調研中學生用手機觀看短視頻的高比例引起了她的注意,后來上海市心理微課比賽的參賽經歷,更讓她認識到微課完全符合微時代信息傳播特點,同時契合青春、活潑、草根、自由的微時代文化氛圍。于是她開設了微課工作室公眾號,這學期又開通了微課易班平臺。魏冰說,“做青年需要和喜歡的微課,對一名輔導員而言,是件美好而幸福的事。”
管理學院黨委從5月就開始籌備“新生第一課”,將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課時縮短為每講15—20分鐘,瞄準學生愛上的網絡空間,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開課時間也從開學初提前到入學前,讓新生足不入校就能“預見”大學魅力。授課團隊從原有的單一化轉變為多角色,有教授也有輔導員,有作家老師又有朋輩榜樣,體現了全員育人的理念,使得課程豐富生動又充滿思辨。酷暑中,團隊忙著確定主題、選擇主講人、準備講稿、拍攝剪輯……講臺上短短15分鐘,主講人臺下的準備卻遠遠不止15個小時,為了學生,大家覺得“這事兒值”。
近年來,東華大學十分注重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不斷創新課程思政模式,打牢課程育人基礎,繼精心推出《錦繡中國》思政選修雙語課、畢業生思政課之后,“新生第一課”是該校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有力舉措之一。該課程深入把握網絡時代特點及“00后”大學生個性特征,靠前在線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受到廣大新生喜愛,家長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