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師生青年志愿者用設計服務扶貧云南滄源
8月4日至7日,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田玉晶老師帶領學生一同前往云南滄源,與滄源殘聯對接,力求通過現代服飾的設計、公職人員職業服飾的設計服務來扶貧云南滄源,促使佤族文化傳承的同時帶動服裝服飾產業鏈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問題。此次活動系上海團市委協助組織上海市各大高校的青年志愿者通過醫療和設計等專業服務扶貧云南滄源系列活動之一。
滄源是邊境線上最后一個綠洲,也是佤族文化的發源地,薈萃著各式各樣的佤族服飾。滄源縣中國佤族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衛東老師說,佤族服飾是佤族人民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當中最不可分割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文化內容和一種文化形式。但因為佤族服飾市場發育不足、服飾品種開發不夠、服飾產業人才斷層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佤族的服飾較為傳統,面料的舒適性、款式的時尚性等都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和狀態。為此,殘聯主席南立疆帶領我校師生團隊調研了翁丁原始部落、勐來鄉曼來村,通過原生態歌舞、生活場景觀察和村民座談會了解民族服飾,了解佤族文化,挖掘可用的設計元素。
通過調研,團隊發現佤族服裝承襲原生態的浸染工藝并經腰機編織而成,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樹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澤,成色均勻自然。佤族服裝多以黑色為主色調,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為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服裝上的外在表現。佤族服飾上還有很多精美裝飾,有閃閃發亮的銀泡,有色澤鮮明的圖案刺繡,具有民族特色的牛頭、葫蘆和蜂桶鼓標識等。
(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服裝服飾調研)
(勐來鄉曼來村服裝服飾村民座談會)
(巴饒民族服飾服裝店座談會)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和佤族文化研究的幾位老前輩們開展民族服飾座談,拜訪了巴饒民族服飾服裝店。這家店是當地一名“特殊的殘疾人”陳紅疆大姐開的,她雖有殘疾,但仍四處收集佤族民族元素,展開服裝和服飾從設計、制作到銷售的全過程,服務于當地佤族人。她非常用心地經營著這家店,現在已經初見成效,店里也聘請了多名下崗工人和殘疾人士一同創業。通過座談,團隊師生從滄源佤族自治縣中國佤文化研究發展中心的前輩老師們那里得到了很多關于佤族服裝的歷史發展、特點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東華在服裝服飾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很多關于佤族文化傳承的建議,希望她們能夠帶領著當地的積極分子走出來多看看、多學學。當地民眾也希望東華的專業團隊能夠走進滄源,用專業的力量協助她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