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東華愛實踐 | 我校打造“行走的課堂” ?把
社會實踐的“活水”注入大學實踐育人體系
紡織學院連續八年組織大學生援疆團,把專業課堂外延到紡織專業培訓、棉紡產業調研、產學研合作等援疆實踐之中,將不忘初心、屯墾戍邊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把思政課堂搬到邊疆大地上。人文學院小腳丫實踐團連續六年結合特色專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尚化傳承,從黃梅戲、八極拳、蒙古長調,到今年深入江西撫州探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的腳步從未停歇。環境學院連續多年開展空氣、土壤、水資源等環境保護社會實踐項目開發,圖書館愛書小蜜蜂服務隊赴河南省信陽市實踐團慰問“空巢老人”……今年暑期,東華大學組織各學院271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3000余名師生走出校園,奔赴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做到知行合一,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這門“行走的課堂”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援疆團”庫車小分隊在新疆紡織企業工廠一線調研
學校圖書館愛書小蜜蜂服務隊
赴河南信陽實踐團慰問“空巢老人”
個性化定制“行走的課堂” 大學生按需“選課”
將學習空間由教室拓展至校外,將學習內容由書本延伸到社會,把學習時間從一個階段延伸至實踐教學全過程,為了讓大學生們在這門“行走的課堂”上真正學到知識,東華大學打造“個性化”+“多樣化”課程菜單,讓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按需“選課”。
外語學院赴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實踐團
在為孩子們上課
學校創新開展了實踐育人工作體系建設,將全國層面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上海市層面“知行杯”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有機融合,設計開展“社會服務”“社會調研”“專項行動”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其中“社會服務”類旨在開展理論普及宣講、國情社情觀察、科技支農幫扶、教育關愛服務等不同主題的志愿服務。“社會調研”類聚焦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現實問題,倡導學生結合專業開展“城市運行”“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不同主題的社會調查研究。“專項行動”則充分結合學校特色,如開展“錦繡絲路”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傳統紡織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聚焦紡織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絲綢、蜀錦、漢服、云錦等紡織服飾文化符號挖掘優秀傳統紡織服飾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設計實施“錦繡中國”專項社會實踐活動,聚焦中國燦爛的紡織文明成果、紡織技術發展、紡織經濟貿易等特色選題。
此外,資助育人、就業創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招生宣傳等專項社會實踐活動也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校團委社會實踐負責老師董曉光告訴記者,作為學校人才培養必修環節的“社會實踐”,目前涵蓋三個大類22種選擇,為“行走的課堂”提供了相對豐富的“課程體系”,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用“專業化”提高“行走的課堂”深度
提升社會實踐精準度
在偏遠山區,在田間壟畝,在秀麗鄉村……東華大學的學生們通過行走的課堂書寫著一段段實踐故事。社會實踐是在校大學生社會融入和社會參與的主要途徑,學校十分重視大學生在行走課堂上的真正收獲,堅持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不僅僅是引導學生開展國情、社情、民情考察,還重在引導學生思考結合專業“能做什么”,用“專業化”提高“行走的課堂”的深度,提升社會實踐的精準度。
“小腳丫筑夢實踐團”赴江西撫州
調研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
在今年暑期社會實踐大軍中有一支名為“小腳丫筑夢實踐團”的隊伍,前往江西撫州調研當地戲曲文化。這是一群來自人文學院傳播系的90后大學生,朝氣蓬勃,不懼困苦。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夢想——用腳步丈量中華大地,發揮專業優勢,用時尚傳播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自2013年至今,小腳丫筑夢實踐團連續六年奔赴安徽、湖北、四川、內蒙古等全國7個省份針對黃梅戲曲文化、八極拳武術文化、羌秀文化、阿拉善蒙古長調、撫州戲曲等展開調研實踐活動,訪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余人,采訪居民1000余人,形成調研報告、創新項目、課題論文等成果30余萬字,并協同高校、政府、文化名人,共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工程。他們用堅守執著把更多不為人知的優秀傳統文化帶到師生面前。“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要傳承和發揚,我們希望發揮學生的專業所長為文化傳承做些事,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為它披上時尚外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優秀傳統文化。”人文學院團委書記、小腳丫實踐團指導老師李華清告訴記者。
團委社會實踐部赴吉林省白山市實踐團,
村支部書記在介紹“天麻”種植技術
在“行走的課堂”不僅能看到東華學子對于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還能看到他們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國家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是東華大學的對口扶貧單位,今年“行走的課堂”就特別發起了“環鹽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專項社會實踐活動。鹽津烏骨雞、昭通天麻、農家蜂蜜、茶葉等優質農產品如何走出大山、打開市場,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帶來商機……這些實實在在的難題就成為了東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環鹽津”專項實踐團成員赴云南鹽津開展實地調研
我校計算機學院、化工生物學院、機械學院結合專業特點重點對接,開展“環鹽津”專項實踐,組織3支實踐團隊“精準對接”,通過前期充分調研,收集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需要,如“鹽津縣優勢農產品包裝設計和營銷策劃,鹽津縣“美麗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鹽津縣精準扶貧辦公電腦技術培訓與維修指導志愿服務”等訴求。其中機械學院設計專業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結合產品設計專業特色,為當地農產品形象設計和品牌推廣做好服務;計算機學院學生會也組建了團隊,為當地農村打開了“互聯網+農產品推廣”的新模式;化工生物學院與鹽津縣合作成立暑期社會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團隊還成立臨時黨支部,研究生黨支部黨員認真備課,開展了“十九大”精神宣講進社區、進校園的社會實踐。“脫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背靠東華大學這棵大樹,來自各個專業的學生們為當地村民遇到的實際問題‘問診把脈’、‘開方治病’,相信日子會越過越紅火。”鹽津縣掛職副縣長、我校理學院教師盧洪偉欣慰地說道。
“行走的課堂”作為“學習新思想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活動”的重要形式,緊密對接暑期社會實踐主題,這堂特別的大課早已不再局限于教師講臺,主題內容也是豐富多樣,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碰撞出知行合一的火花。“行走課堂的最終目的還是回歸到育人,實踐育人就應該邁開腿、開動腦,對接社會需求解決問題。”東華大學校團委書記沈潔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