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人 | 晏雄:教書育人永遠排在第一位
用心為學生上好每門課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晏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教育,在他看來,教書育人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1985年正式踏上講臺,晏老師將滿腔熱情和心血投入到教學一線中,每年承擔近800課時的教學工作量,這樣的工作量幾乎是學院每年課時標準的兩倍。他說在培養學生這件事上花再多時間都是值得的。從教33年至今,盡管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晏老師每次上課依舊認認真真備課。有時一大早有課,晏老師會在清早6點多就出門,早早趕往松江校區。
(晏老師在辦公室指導學生)
“上海中環高架被重型卡車撞了一下‘腰’,同學們,你們覺得紡織品在這里能發揮什么作用?” 在本科生的《產業用紡織品》課堂上,晏老師巧妙地聯系社會新聞拋出了產業用紡織品的概念,“產業用紡織品中有一類是土工用紡織品,用它給受傷的高架打上‘補丁’,不僅能夠實現加固、防護等作用,還大大延長了工程建設的使用壽命。”而像這樣用身邊人、身邊事作為素材引入課堂,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專業知識,在晏老師的課堂上可謂是“家常便飯”。他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將學生“領進門”,打破了本科生對于紡織概念的狹隘認識,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現代紡織的大門。
教學是一門平凡的藝術,晏老師不僅用心為學生上好每門課,還潛心在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領域進行鉆研,他參與并撰寫的“紡織工程大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獲評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堅持特色、適應發展、依托優勢、充實內涵,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學與實踐”獲評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創新紡織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高層次工程應用型人才”獲評全國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紡織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類似的獎項不勝枚舉,但無一不體現了晏老師在專業領域中的思考和研究。
為紡織產業發展培養“接地氣”的人才
而今,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紡織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傳統穿衣織布之外,更能上天入地、治病救人、保家衛國,全面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這也對紡織產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晏老師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擔任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紡織領域工程碩士負責人,多年來專注于紡織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在他看來,紡織人才培養不能用一個模子去套——本科生培養要注重基礎課程的教學,學習基礎課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只有堅實的地基才能造牢固的房子。碩士研究生尤其是紡織工程類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要注重應用和創新,對接國家重大工程和發展需求,出了校園后要踏踏實實服務社會。而對于博士生的培養則是要站在前沿方向和國際視野上,對接國際對頂尖紡織人才的需求,做前沿領域的創新性探索。
(晏老師和學生在實驗室交流)
從教這么多年,晏老師帶出來的弟子至今仍有一大批活躍在紡織領域中。現任上海汽車地毯總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龔杜弟就是其中一位。這個晏老師的得意門生將紡織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獨立設計、親自主持和積極參與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多項自主研發技術填補了國家轎車內飾件產品的技術空白,被評為“中國紡織大工匠”,全國獲得這項榮譽的僅100余人,獎項含金量極高。看到愛徒在專業領域作出如此好成績,晏老師尤為欣慰。在他心里,學生取得的成績就是對他教學工作的最大肯定。
“學術上博學嚴謹,生活中暖心貼心。”晏老師的碩士生林茹倩告訴記者,晏老師對專業的要求相當嚴謹,而在生活中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常常會像家長一樣跟學生嘮叨,“上海的冬天冷要多穿點”“平時有空多鍛煉身體”……
為了激勵更多優秀學生盡快成才,晏老師還積極為學校、學院籌措各類社會資源。在晏老師的牽線搭橋下,東華大學校友、現任江西撫州新維美染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歐平代表公司向母校捐贈人民幣100萬元,在校設立東華大學新維美勵志獎學金,希望通過設立獎學金助力母校教育事業發展,回饋母校與社會。晏老師還特別掛念在校貧困學生,在校友的支持下,長期資助紡織學院兩位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每人每年資助金額達1萬元。
三尺講臺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晏老師秉持著教師身正為師、學高為范的信念,堅持不懈地在本職崗位上辛勤付出,以其精彩的人生故事為我們書寫了教師的風采。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