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師生熱議總書記“五四”講話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昨天(3日)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得到東華師生廣泛熱議。
校黨委書記朱民指出,總書記的講話飽含期望、催人奮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堅定決心和對全國青年的熱切厚望。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具體到高校,就是要全面依法治校、依章辦學,著力提升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學。作為教育部首批核準大學章程的高校之一,東華大學堅持以章程為遵循,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為“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全面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扭住“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在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中堅定不移地走好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發展之路。
校黨委副書記劉淑慧指出,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青年節考察中國政法大學,對青年大學生提出殷切期望,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充分發揮青年的創造精神,勇于開拓實踐,勇于探索真理。我們高校要把深刻領會總書記“五四”講話精神與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結合起來,與深入開展黨員“兩學一做”、團員“一學一做”結合起來,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創新工作形式和內容,不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針對性,使高校始終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現改革創新的時代風采。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戴蓉表示,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向全國青年、教育工作者、法制工作者提出了要求。青年要堅持追求“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工作者要堅持立德樹人。法制工作者要為依法治國作出貢獻,并且注意德法兼修。這充分顯示了中央不忘初心,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對提出的目標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應該按照要求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校團委書記張曉冬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五四”前夕對共青團和廣大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讓我們作為高校團干部的一員備受鼓舞。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始終不忘堅定跟黨走的初心,引導廣大青年潛心讀書,敏于求知,全面發展。正如總書記講話中指出的,如何發揮共青團的積極作用是新的時代課題,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堅持改革創新根本動力,堅持黨的領導根本保障,始終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在高校青年師生的思想引領、成長成才等方面做出創新探索。
法務辦公室賈輝表示,“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的重要要求。作為高校法治工作者,在推進依法治校進程中,除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還應堅持教育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建設,促進學生不斷增強法律知識、逐漸養成法治思維、堅持踐行法治信仰,為高素質法治人才的成長與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人文學院法學專業系主任周衛平表示,作為一名高校法學教師,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滿著憧憬和期盼,也一直以滿腔熱情投入到法學教育工作中,向學生傳授法學理論知識,灌輸法治理念,但是在教學工作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習近平同志此次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話,非常全面地闡述了我國法治建設中的諸多問題。其中,有關德治與法治、中國特色與吸收外來法治文明之間關系的闡述,無疑給我以極大的鼓舞,在我心中產生極大的共鳴,為自己法學課堂教學把握正確方向指明了道路。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林惠英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既是對青年學生的一種鞭策和勉勵,更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青年人身上擔負著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希望,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要引領青年學生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重托,我們要引領青年學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通過勵志勤學、刻苦奮斗,用熱血青春抒寫自己的美麗人生!
機械學院2013級本科生徐少東認為,在大學這個樹立形成人生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重要階段,如何走好每一步,“扣好第一顆扣子”顯得至關重要。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們更應該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構筑自己的中國夢、青春夢,做到同心同向,共同成長。
材料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于偉男認為,作為當代青年中的先進群體,廣大研究生應當樹立堅定信仰,克服浮躁之氣,腳踏實地、志存高遠,積極培養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為推動學術發展、社會進步持續努力,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