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刊發人文學院賀善侃教授署名文章
闡述“創新網絡社會的群眾路線”
【編者按】5月6日《文匯報》第5版“時評”專欄刊發我校人文學院賀善侃教授署名文章《創新網絡社會的群眾路線》。文章認為,創新網絡社會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需要“從網絡中來,到網絡中去”,尊重網民,聽取“網情”,認真關注、解讀、回應并有效應用網絡民意。提高現代化信息處理能力,提升“網絡素養”,樹立良好的網絡形象,這是做好網絡群眾工作的必要前提。融入“微時代”,熟知新媒體;搶占“微舞臺”,傳遞好聲音;主導“微媒體”,釋放正能量,則是做好網絡時代群眾工作的必要途徑。現把全文轉載如下:
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和優良作風,必須堅持不懈、長期貫徹實行。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任務,其要求也會發生一定變化。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這就對網絡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使黨的群眾路線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群眾工作要“互聯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顯然,做好群眾工作不能僅僅停留于傳統的工作方式。網絡時代的群眾工作不僅需要邁開雙腿下基層,直面廣大群眾,還要把群眾工作延伸到虛擬社會。創新網絡社會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需要“從網絡中來,到網絡中去”,尊重網民,聽取“網情”,認真關注、解讀、回應并有效應用網絡民意。提高現代化信息處理能力,提升“網絡素養”,樹立良好的網絡形象,這是做好網絡群眾工作的必要前提。融入“微時代”,熟知新媒體;搶占“微舞臺”,傳遞好聲音;主導“微媒體”,釋放正能量,則是做好網絡時代群眾工作的必要途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特別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十”行動計劃。“互聯網十”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將有效提升社會的創新力和活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十二五”中國互聯網發展十大亮點》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位居全球前列。可以預測,互聯網將涵蓋越來越多的經濟產業,不僅如此,互聯網還將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迅速擴展到社會其他領域,包括政務領域,更新政務工作包括群眾工作方式。“從網絡中來,到網絡中去”,即“互聯網十群眾路線”,將成為網絡時代群眾工作新形式。
從網絡中來,到網絡中去
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上上網、聊聊天、潛潛水,是網絡時代聯系群眾、了解民意,收集群眾好想法、好建議的新平臺。
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是與群眾心連心,想群眾之所想。互聯網平臺上集中了網民的各種想法、各種觀點、各種意見,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只有全身心地“沉下去”,虛懷若谷,尊重網民,從網民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習慣出發,因勢利導,對網民的希望主動了解,對網民的建設性意見及時吸納,對網民的模糊認識及時廓清,對網民的怨氣怨言及時化解,對網民的錯誤看法及時引導和糾正,才能更好地與廣大網民實現有效溝通、良性互動,真正做到“從網絡中來,到網絡中去”,使網絡成為聯系干群關系的快車道。
誠然,群眾工作的網絡新平臺僅僅是領導干部與廣大群眾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的傳統工作平臺的補充和拓展。在努力開辟網絡群眾工作新平臺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并創新直面群眾的各種工作方式。實現虛擬社會中的網絡平臺和現實社會中的面對面工作方式的有機結合,正是“互聯網十群眾路線”的真正含義。
對互聯網監督要認真研究
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重要途徑。互聯網監督開辟了群眾監督的新途徑。互聯網監督是實施群眾監督的極好補充。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地區、部分群眾的訴求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有效表達,從而失聲、受阻,難以到達有關部門,領導干部也往往會因此聽不到群眾的呼聲而脫離群眾。互聯網是可以順暢群眾呼聲上通下達的渠道。領導干部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平臺訪察民意,體察民生疾苦,回應社會關切,同時了解工作上的“短板”。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網民來自“草野”,盡管不能代表所有民意,卻是領導干部了解民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好渠道。從網民的種種評論乃至“吐槽”中,或許更有助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要正確對待來自互聯網的各種意見,尤其必須正確對待來自各方面的過激言論和牢騷。牢騷是人們對某種煩悶不滿情緒的語言發泄。要具體牢騷具體分析,籠統地作肯定或否定都不妥當。不能認為發牢騷就是落后,實際上,許多牢騷僅僅是不滿的表達方式有待改善而已,其反映的內容卻是切中時弊,有很大啟示意義的。面對網上的牢騷,作為一個領導者,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其次才從群眾身上找原因,這樣才有利于解決矛盾,消除牢騷,改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是做好網絡時代群眾工作的前提和保證。
(本文刊載于2016年5月6日《文匯報》第5版“時評”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