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平研究員
男,1965年7月出生,東華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現(xiàn)任高性能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主任。聚焦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工信部綠色及智能制造專項及產(chǎn)學研合作等項目90余項。授權(quán)發(fā)明專利189項,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15篇。
研究方向:
纖維材料改性及成形;
生物基及循環(huán)再利用纖維材料;
纖維智能與綠色制造
榮譽及獲獎情況: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17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紡織學術(shù)大獎、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yè)突出貢獻人物獎、獲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創(chuàng)新獎、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近年來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 再生聚酯纖維高效制備技術(shù),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5700萬元
[2] 自網(wǎng)絡增強無溶脹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的構(gòu)建及其仿生納米通道應用探索,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53萬元
[3] 以離子液體為溶劑的纖維素/蛋白質(zhì)共溶解與紡絲成形機理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81萬元
[4] 尼龍6功能性纖維紡織染整關(guān)鍵技術(sh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75萬元
[5] 新型超仿棉PET聚酯纖維制造產(chǎn)業(yè)化技術(shù)開發(f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524萬元
[6] 生態(tài)無銻催化聚酯纖維的研制及產(chǎn)業(yè)化應用,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300萬元
[7] 纖維用功能色母粒制備及應用,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90萬元
[8] 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紡絲工程模擬計算系統(tǒng)及工藝優(yōu)化,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60萬元
[9] 中國紡織產(chǎn)業(yè)低碳關(guān)鍵技術(shù)檢測與評價,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35萬元
[10] 功能性衛(wèi)生材料聯(lián)合創(chuàng)新中心技術(shù)服務,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90萬元
近年來發(fā)表的代表性論著、專利:
論文
[1]A strategy of tailoring polymorphs and nanostructures to construct self-reinforced nonswelling high-strength bacterial cellulose hydrogels,Nanoscale,2019年,通訊作者
[2] Spinning continuous high-strength bacterial cellulose hydrogel fibers for multifunctional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21年,通訊作者
[3] Durable and flexible bio-assembled RGO-BC/BC bilayer electrodes for pressure sensing,Advanced Fiber Materials,2021年,通訊作者
[4] Feasibl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ber-based microplastics in alkaline media with Bi2O3@N-TiO2 Z-scheme photocatalytic system,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2022年,通訊作者
[5] Short-process synthetic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isohexide-based polyesters towards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and commercial applicability,Green Chemistry,2022年,通訊作者
[6] Toward continuous high-performance bacterial cellulose macrofibers by implementing grading-stretching in spinning,Carbohydrate Polymers,2022年,通訊作者
[7] High performance bacterial cellulose organogel-based thermoelectrochemical cells by organic solvent-driven crystallization for body heat harvest and self-powered wearable strain senso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3年,通訊作者
[8] Enhancing flame retardancy and hydrolysis resistance of flame retardant copolyester fibers by reactive carbodiimide,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24年,通訊作者
[9] Confined phase transition triggering a high-performance energy storage thermo-batter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4年,通訊作者
[10] Iminodiacetic acid enhances the mechanical and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copolyesters by hydrogen bonding and branching,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24年,通訊作者
著作
[1] 王華平主編,《循環(huán)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產(chǎn)及應用》,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年
專利
[1] 一種生物可降解低熔點熱熔聚酯的制備方法,ZL202210764918.8,第一發(fā)明人
[2] 一種納米生物炭改性熔體直紡超細旦聚酯纖維的制備方法,ZL202210589285.1,第一發(fā)明人
[3] 廢棄聚酯-聚酰胺6混紡紡織品醇解再生的方法和應用,ZL202110485946.1,第一發(fā)明人
[4] 基于動態(tài)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滌綸長絲均勻性在線檢測系統(tǒng),ZL202011423865.0,第一發(fā)明人
[5] 一種防生物粘附型水體用纜繩的制備方法,ZL202011086074.3,第一發(fā)明人
[6] 一種高熔點結(jié)晶性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的制備方法,ZL202010807847.6,第一發(fā)明人
[7] 納米纖維網(wǎng)絡自增強細菌纖維素水凝膠及其制備方法,ZL201910257423.4,第一發(fā)明人
[8] 一種高流動性陽離子改性共聚酯的制備方法,ZL201811193196.5,第一發(fā)明人
[9] 一種抑制聚合副反應的方法,ZL201810489007.2,第一發(fā)明人
[10] 一種具有納米蛛網(wǎng)結(jié)構(gòu)的細菌纖維素膜及其制備方法,ZL201711083885.6,第一發(fā)明人
主要學術(shù)兼職:
[1] 中國科協(xié)決策咨詢首席專家
[2] 教育部紡織教指委纖維材料分委員會主任
[3] 國家纖維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
[4]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5] 《合成技術(shù)及應用》編委會主任、《紡織學報》編委會副主任
國際交流與合作:
與英國女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等國際上高校建立合作關(guān)系。
聯(lián)系電話:021-67792950 E-MAIL:wanghp@d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