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義,1972年12月出生,黑龍江省海倫人。200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7年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2009年晉升教授職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形態理論。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課“金課”1門。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出版專著2部,在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
研究方向:
1、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
2、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
榮譽及獲獎情況:
1、入選浙江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3年。
2、入選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劃,2011年。
3、被評為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3年。
4、獲天祥基金會獎教金,2019年。
5、教學案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浙江的孕育與實踐》入選上海高校思政課優秀教學案例,2021年。
6、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課“金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2023年。
7、獲東華大學“優秀教學管理個人獎”,2023年。
8、《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定向》獲上海市社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征文優秀論文,2023年。
9、《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立場》獲上海市社聯“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征文優秀論文,2024年。
近年來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及其當代意義研究”,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09CZX007。
2、“全球化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發展史研究”,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17BZX026。
3、“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紡織類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21年“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21BKJGLX131。
近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著:
論文
1、《馬克思主義與發展主義的關系探析》,《哲學研究》2007年第5期。
2、《為馬克思“非歐洲中心論者”辯護的三重視角》,《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生活質量的歷史文化向度》,《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發展哲學”研究中的兩個前提性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論技術的相對自主性》,《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6、《異化消費及其揚棄》,《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社會觀察》2005年第10期論點摘編)
7、《實踐的內涵與當代美學建構》,《哲學動態》,2004年第10期。
8、《評阿明“次決定論”基礎上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第4期。
9、《恩格斯〈費爾巴哈論〉的批判邏輯評析》,《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6期。
10、《馬克思技術觀中的技術決定論思想辨析》,《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年第3期。
11、《國內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局限性》,《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2期。
12、《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的“新唯物主義”》,《社會科學輯刊》,2018年第1期。
13、《傳統發展觀的前提批判》,《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14、《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辨正》,《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5、《轉向“人”的可持續發展》,《云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6、《創造性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辨正》,《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第4期。
17、《當前生產力定義研究的范式評析》,《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18、《可持續發展中的可替代性問題分析》,《福建論壇》,2007年第9期。
19、《可持續發展與工業文明的關系辨正》,《天府新論》,2008年第4期。
20、《施達克視域中的費爾巴哈哲學形象及其批判——基于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8年第1期。
著作
1、《物本與人本——發展理論的迷失與重建》,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發展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學術兼職:
1、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
2、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