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史陳列室于年10月6日正式開放。已列為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的基層統計單位之一。目前陳列室面積150平方米。
一、陳列室的籌建
紡織科學技術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處于特殊的地位。1977年應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關于編輯出版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叢書倡議編寫了《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一書,該書編委會司志一致認為要建立中國紡織史博物館,主編陳維稷副部長題寫了《紡織史博物館》銘牌。為了介紹我國紡織科學發展歷史,使人們從中受到愛國主義和熱愛紡織專業教育,在學校建校35周年:校慶期間,先開放籌建陳列室籌建過程中得到上級領導的熱情關懷。在征集展品工作中曾得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荊州博物館,承德避暑山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他們提供圖片資料。也得到四川雙流縣、南京云錦研究所蘇州碑刻博物館、貴州臺江縣等單位支持,他們提供實物或廉價出售織物品,如四川雙流廉價提供丁橋織機,貴州臺江廉價提供少數民族服裝等。
二、陳列室展出內容
本陳列室結合紡織史研究,展出了從原始社會直到現代的紡織史系列圖片,部分紡織品實物,紡織古機的模型,紡織歷代文獻資料。展品中有丁橋織機、竹籠機等實物,有腳踏蝶絲車模型;地方紡織品有四川蜀錦,南京云錦、少數民族織錦,如侗錦、苗錦、壯錦等。有紡輪、古籍書和中國近代紡織期刊,還展出數套(件)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衣飾實樣。
紡織工業部吳文英部長、杜鈺洲副部長均來參觀視察過。陳列室自開放以來,已接待三千余人,其中有美國、泰國、新西蘭、貝寧、日本、捷克等外賓十余批。對我室情況上海《文匯報》曾加以報導。紡織史陳列室是文化交流的一個場所,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教材。